公元前221年,历史的长河中,秦始皇成功打败齐国,完成了将六国统一的伟大霸业,因此被后人尊称为“千古一帝”。然而,透过历史的烟雾,若没有相信谗言以及犯下几个致命的错误,秦朝的那种荣耀应该由谁来享有呢?这个人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,秦昭襄王嬴稷。
嬴稷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,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,统治期间长达56年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亲手指挥秦军与六国展开激烈的战争,致力于消灭当时的六个敌国,有效削弱了它们的实力,从而为后来的秦始皇实现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经过漫长的战争岁月,秦国的军队日益壮大,焕发出无比的战斗力,而对手六国则因战乱而疲惫不堪。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,恐怕只有在胡服骑射后精神振作的赵国。秦王在此背景下指派大将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,经过长达四十七天的激烈交战,终于征服了赵国。在此时,赵国的名将廉颇深知秦军的严峻态势,因此选择以忍耐为上。他不急于出手,静待时机。这一切让秦军痛苦不已,为了鼓舞士气并缓解后勤压力,魏国使出了离间计,语含调侃之意地宣称秦军最畏惧的并非廉颇,而是赵括。此言果然引发了赵王的误判。
展开剩余63%接着,“长平之战”如火如荼地展开,秦王更是任命了赫赫有名的白起为帅,他率领五十万大军包围了赵国的主力。经过长达46天的围困、缺乏食物及士兵的极度疲惫,赵军最终选择投降,惨遭屠杀,四十万的赵军在绝望中丧命,整个赵国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中。
白起认为胜利的时机已然成熟,他深信如果这次彻底击溃赵国,天下将很快平定。而此时,秦国与赵国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战斗,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然而,赵国的失败使得其敌对力量更加薄弱,若能够趁胜追击,秦军定能逮住机会,彻底阻止赵国的喘息。可惜,在这关键时刻,嬴稷由于听信了谋士范雎的谗言,错误地认为秦军经过这场大战已经疲惫,应当休整,而非再度进攻。如此,他竟放弃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,最终仅以削减六个城市的代价换来了短暂的和平。
两年之后,嬴稷认为秦军调整过来了,可以再次出征,于是他再度派兵进攻,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。然而,与之前的情况相比,如今的赵国已经不再是两年前的赵国。在“长平之战”后,赵国经历了艰难岁月,士气十分高涨,誓言要守住邯郸,为在战役中牺牲的兄弟与亲人复仇。嬴稷多次更换将领,却始终未能攻破邯郸之城。
鉴于此,嬴稷再次将武安君白起任命为指挥官,想要他完成灭赵的任务。但白起对此十分清楚,认为此时已经无力攻克赵国,此役除了代价惨重外,别无收获。再加上白起此时身体状况不佳,他便拒绝了这个任命。嬴稷却视其拒绝为托辞,心中对白起的不支持充满怨恨,于是将一把剑递给了白起,命他自尽。同年,魏国的信陵君在邯郸城下侥幸大败秦军,令秦国面临重创。
秦昭襄王嬴稷本可以在长平战争后重整旗鼓,趁热打铁消灭赵国,但是他却放弃了如此宝贵的机会,这成为了他一大失误。随后,他因无法公正对待白起而致使后者自尽,这亦是他自毁长城的错误选择,最终使秦军遭遇惨败。再待机会涌现时,已是秦始皇的统治时期,而此时的他却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次转瞬即逝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配资-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-配资炒股配资优秀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