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风云录
兵法有云:“上兵伐谋。”在曹操的政治事业中,最为重要的支柱便是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正是因为有了奉迎汉献帝的功劳,曹操才得以名正言顺地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叛逆势力。谁能背上叛逆的罪名,谁就注定要遭遇灭顶之灾。回望历史,袁绍曾手握重兵,地盘辽阔,占据了四州之地,势力雄厚。然而,他未听从谋士沮授的忠告,没有积极迎立汉献帝,最终当曹操手持朝廷诏书前来时,袁绍才明白自己错失了大好机会,悔之晚矣。
正因为如此,要想打破曹操在政治上的强势地位,唯一的办法就是挑出他“有篡汉之心”的把柄。刘备利用这一点,将曹操独揽大权、不归还汉献帝、将其当作傀儡的行为作为攻击目标,力图塑造曹操“名为汉相,实则汉贼”的形象。通过外界散布曹操篡汉的传闻,刘备就可以顺势扮演起匡扶汉室的“正义之士”角色。而这一手策略,也正是为了抵挡曹操以“捍卫汉室”为名,逐步展开对不臣之地的征伐,同时为自己作为汉室宗亲的身份造势。
曹操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,更是卓越的政治家。在他起兵之初,兵力微薄、力量薄弱。甚至连他的亲信夏侯渊的儿子也因饥荒而死,这一细节可以反映出曹操初期的困境。然而正是凭借曹操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,他一次次化险为夷,扭转乾坤。在讨伐董卓的联合阵线中,曹操虽然势单力薄,却聪明地将盟主之位拱手相让,推给了拥有显赫家世的袁绍。曹操自己则从战略上着眼,稳固中原地带,顶住四面楚歌的压力,最终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取得胜利。
展开剩余67%曹操在政治上的成功之一,便是通过奉迎汉献帝,使得自己名正言顺地以“奉天子以讨不臣”的旗号,吸引了一大批英雄豪杰投效。尤其是以荀彧为代表的军事和政治人才,他们的加入为曹操的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。曹操通过掌握朝廷大权,进一步加强了对割据势力的攻势,很多本属于敌对阵营的人纷纷归顺,而许多势力也因曹操手握权力而选择投降。
曹操在权力上的运作得心应手。他不仅能通过封赏来拉拢人心,例如将关羽封为汉寿亭侯,让关羽终生铭记这一荣誉,并因其忠诚未接受曹操的进一步拉拢。即便是孙权与刘备割据一方,也未脱离“匡扶汉室”的名义,仍然使用汉朝的正统官职,从而给曹操提供了政治操作的空间。赤壁之战后,孙刘联军占据荆州南部,刘备上表汉献帝,推荐孙权为车骑将军,而孙权则为刘备推荐荆州牧,两方均通过汉献帝的权威进行政治博弈,曹操则暗中操控局势,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施加影响。
曹操深知,若自己想篡位,时机未到,必须保持谨慎。他始终未轻举妄动,甚至将篡汉的“重任”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。曹操曾明确表示,如果天命归属,那便是曹丕继承大业的时刻,而他自己则如同周文王般在幕后推动局势的发展。
然而,曹操要想篡汉并非易事。首先,许多人跟随他是看中了“奉天子以讨不臣”的旗号,其中包括了他最亲近的谋士荀彧。为了保持内外和谐,曹操在想要晋升魏公时,遭遇了荀彧的反对。荀彧与曹操亲如手足,却因担忧曹操的野心,坚决不同意其升位的计划。为了稳固内部,曹操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整肃,逼迫荀彧自杀,甚至在镇压叛乱时不择手段,进行大屠杀,以此来震慑内部。
但即便曹操竭力肃清内部,外部环境也极为复杂。即使他已经掌控了大半个中国,当孙权暗中向他示好,欲通过推举曹操为皇帝来恢复汉朝时,曹操深知其中的风险。他并未急于响应,而是选择以轻松的心态旁观。他明白,若自己一旦篡位,他手中的“奉天子以讨不臣”的牌就会失去效力。
当孙权攻占荆州后,为了将曹操和刘备的矛盾激化,他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,试图嫁祸曹操。曹操以高规格的葬礼回应,显然并未上孙权的当。直到孙权再次试图推举曹操篡汉时,曹操对此更是嗤之以鼻,认为这不过是孙权欲借此陷害他。身为老谋深算的曹操,怎会轻易上当?
随着时间的推移,曹操的身体逐渐衰弱,而天下局势也已基本稳定。最终,曹操未能在生前实现自己的理想,但他为子孙铺设了继位的基础。等到曹丕继位时,曹操的政治布局已经完成,魏朝的建立也成为历史的必然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配资-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-配资炒股配资优秀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